2023 年第一天,跑野對各大運動品牌 2022 年度推出的頂級碳板競速跑鞋進行了回顧,受到很多跑友關注,也留言說出了自己最喜歡的鞋款。
今天,我們推出的是 2022 年度跑鞋盤點進階篇,適合速度訓練的跑鞋。
如今跑鞋的競爭日益激烈,尤其是頂級競速碳板跑鞋。作為金字塔頂端的頂級碳板競速跑鞋就像超級跑車,雖然性能很好,但是想開好是需要很高門檻的。相比較而言,進階跑鞋的適用範圍更廣,沒有頂級碳板跑鞋那麼激進的設計,又比慢跑鞋的重量輕一些。
我們選出了 9 雙在 2022 年推出的適合進階 & 速度訓練的跑鞋(註:排名不分先後),其中有的鞋款是碳板跑鞋,有的則是輕量的速度跑鞋,究竟哪雙最適合你,還得是自己穿過才知道。
李寧 飛電 CHALLENGER 䨻絲版
- 中底 全掌䨻科技
- CARBON-FBIER PLATE 異構鏟型碳纖維板 + 跖枕科技
- 鞋面 䨻絲科技
- 大底 GCU LOC 科技
- 前後跟差 7mm( 23mm/30mm )
- 重量 210g

去年,李寧推出了全新鞋面材料——䨻絲,並運用到其頂級鞋款飛電系列。其中就包括飛電 CHALLENGER 。䨻絲的特性是極度輕量、高強韌性、超級耐久,通過古代傳承下來的紗羅工藝進行編織,使得鞋面更透氣、更穩固,同時重量更輕。
除了鞋面之外,飛電 CHALLENGER 䨻絲版的配置和飛電 2.0 Elite 䨻絲版差不多,中底採用的都是䨻科技材料,前掌都搭載了跖枕科技,不同的是碳板形狀和大小。飛電 CHALLENGER 搭配 2/3 掌的異構鏟型碳纖維板,飛電 2.0 Elite 則是全掌碳板,都能提供很好的推進力,但前者的腳感更柔和,更舒適。
飛電 CHALLENGER 使用的 GCU 大底更厚,也更耐磨。所以不管是在耐久性上,還是穩定性上都更適合日常的速度訓練。
特步 160X 3.0
- 中底 X-Dynamic Foam 動力巢 PB 材料
- 創新外露型加寬鏟型碳板
- 鞋面 特殊定製韌性紗架鞋面
- CPU 防滑大底
- 前後跟差 8mm( 22mm/30mm )
- 重量 211g( 43碼 下同)

160X 系列作為國產品牌跑鞋系列的佼佼者,已經受到越來越多跑者的喜愛。雖然 160X 3.0 的中底和碳板比上一代進行了加厚和增重,但其在重量上依然控制的很好,比上一代還輕 2g 。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中底動力巢 PB 材料進行了重新調配。
經過升級後的 160X 3.0 給人最大感受就是舒適度的大幅提升,相對腳感更軟,也更容易駕馭。整體推進力隨著碳板的增強也有所提升,所以跑步時會更為省力。
160X 3.0 擁有超耐磨止滑 CPU 大底以及市售價格 999 元的高性價比,作為一雙競速訓練鞋是非常不錯的選擇,而且是經過漫長測試後才推出的鞋款,可靠性方面也值得信賴。
Adidas ADIZERO TAKUMI SEN 8
- 中底 LIGHTSTRIKE PRO 科技
- Energyrod 能量尼龍柱
- 前後跟差 6mm( 27mm/33mm )
- 重量 184g

在厚底跑鞋大發展的時代,TAKUMI 系列變得無人問津,所以是堅持薄底還是跟隨大流?TAKUMI SEN 8 給出了答案,不再是薄底,而是進行了徹底的改變。
從外觀上看,承襲了 ADIZERO PRO 系列的設計語言。中底採用 adidas 當家的 LIGHTSTRIKE PRO 科技,並搭配能量尼龍柱,厚度相比 ADIZERO PRO 系列要薄一些,所以重量也要輕很多。
雖然能量反饋沒有碳板跑鞋來的那麼明顯,但也足夠,而且厚度降低後會更穩定,更適合用於日常速度訓練,尤其是間歇訓練。
HOKA MACH 5
- 中底 PROFLY+™ 科技
- 大底 橡膠化EVA
- 鞋面 提花工程網面
- 前後跟差 5mm( 22mm/27mm )
- 重量 232g

Mach 是速度單位,所以 HOKA MACH 系列顯然是速度訓練鞋款。上一代 MACH 4 被推出後就受到很多人喜歡。MACH 5 延續了上一代的設計,並進行了升級。
中底從上一代的 PROFLY 材料升級到 PROFLY+ 材料,緩衝更好,能量反饋更敏捷,這意味著這雙鞋的適用範圍更快,既可以作為速度訓練鞋,可以作為慢跑鞋。鞋面採用全新的網眼設計,更薄更透氣,大底採用橡膠化的 EVA 材質,進一步減輕重量(比上一代要輕)的同時提高抓地力。
Mizuno WAVE DUEL NEO 2 ELITE
- 中底 全新 ENERZY LITE 發泡材質 + Mizuno Wave
- 大底 G3 強抓地力材質
- 彈力梭織鞋面
- 前後跟差 8mm( 19.5mm/27.5mm )
- 重量 185g

WAVE DUEL NEO 2 ELITE 是一雙傳統意義上的競速跑鞋,沒有碳板,薄底。從重量方面來看,控制的還是很不錯的,43 碼也只有 185 g ,對於速度訓練來說幾乎沒有束縛。
中底採用 Mizuno 全新 Enerzy Lite 發泡材質,比品牌旗下傳統的中底材料在回彈性能上要高出 35% ,搭配 Mizuno 當家科技 Wave 波浪片 和 G3 大底,既有不錯的緩衝和回彈,還能提供直接的腳感反饋和強勁的抓地力。可以說是一雙回歸速度訓練本質的競速鞋款。
當跑者在訓練中更多地穿薄底/非碳板的跑鞋訓練,到了比賽也許能更好地發揮實力。
Nike Streakfly
- 中底:全掌 ZoomX 泡棉,中足內嵌小塊 Pebax 板
- 大底:數據生成牽引設計
- 鞋面:超薄針織工程網面
- 前後跟差 6mm( 26mm/32mm )
- 重量 185g

Streakfly 是 Nike 專門為 5/10K 比賽設計的一雙路跑鞋,很顯然是為速度而生的鞋款。輕、軟是其最大的特點,40 碼僅有 148 g,比同碼數的 NEXT% 2 要輕 27 g。雖然中底和 NEXT% 2 使用的都是 ZoomX 材料,但調校是不一樣的,僅從觸感來看就感覺軟很多。 鞋面摸起來也非常柔軟,很舒服。
相比 NEXT% 2 最大的區別,Streakfly 是沒有碳板的,只在中足內嵌了一小塊 Pebax 板,中底厚度降低後,腳感更加舒適。
魔都三傑之一的特維斯在測試完這雙鞋後表示,「跑那種節奏還是比較舒服的。就是 330 左右的配速,還是比較容易駕馭的。」雖然 Streakfly 是一雙非常好的速度訓練鞋款,但使用壽命可能只有 100 公里左右。
PUMA Deviate Nitro 2
- 中底 NITRO ELITE 氮科技
- PWRPLATE 純碳纖維推進片
- 鞋面 織物和熱塑性聚氨酯鞋面 + PWRTAPE 加強筋設計
- 大底 PUMAGRIP ATR
- 前後跟差 8mm( 30.5mm/38.5mm )
- 重量 258g

2021 年,憑藉 Nitro Foam 科技,PUMA 逐漸在競速碳板跑鞋領域佔據了一席之地。2022 年,PUMA 在競速碳板跑鞋領域持續發力,產品力進一步提升。
Deviat Nitro 2 作為一代的升級款,採用 PUMA 自家最新的 NITRO ELITE 氮科技中底,更軟彈。上一代內嵌中底的是複合碳纖維 INNOPLATE 動力推進片,這一代升級到純碳纖維推進片 PWRPLATE ,推進力更強。
大底採用 PUMAGRIP ATR 科技,在跑過 250 公里距離後,幾乎沒有磨損,耐磨性相當出色。這雙鞋也是魔都三傑之一的猴子平時經常穿著訓練的鞋款。
Saucony Endorphin Speed 3
- 中底 PWRRUN PB 緩震科技
- S 型飛翼尼龍板
- 鞋面 FORMFIT 系統
- 大底 XT-900 材質
- 前後跟差 8mm( 28mm/36mm )
- 重量 229g

Endorphin Speed 3 是 Saucony 旗下速度訓練鞋款,對應的是其頂級競速鞋款,專為比賽打造的 Endorphin Pro 3 。兩款鞋使用了相同的 PWRRUN PB 中底材料和 Speedroll 滾動科技。不同的是,Endorphin Speed 3 沒有採用碳纖維板,而是尼龍板。
雖然上一代 Endorphin Speed 2 的配置基本上也是這些,但穩定性稍弱,Endorphin Speed 3 將尼龍板的形狀進行了重新設計,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。其實上一代已經是一雙非常好的速度訓練鞋款,但 Endorphin Pro 3 更勝一籌。
UA FLOW Velociti Wind 2
- 中底 UA Flow 科技
- 鞋面 UA Warp 複合編製鞋面科技
- 前後跟差 8mm( 18mm/26mm )
- 重量 236g

UA FLOW Velociti Wind 是 2021 年 UA 推出的一款具有顛覆性意義的跑鞋,只有中底,沒有橡膠大底。作為升級款,UA FLOW Velociti Wind 2 延續了上一代的一體式中底結構,最大變化是採用升級的 Warp 複合編製鞋面科技。
無數錯綜複雜的尼龍織線架構起「鳥巢」般的鞋面,實現真正的貼合,而且透氣性很好,同時加入反光織線,提高夜間跑步的安全性。從使用感受來說,就是讓跑鞋的包裹性變得更為靈活。UA FLOW Velociti Wind 2是一雙可以盡情去跑速度的鞋款,特別是夏天的節奏訓練課。
經過內部激烈的討論(打架),我們決定將三個獎項頒給以下三雙跑鞋:

獲獎理由:2021 年的進階 & 速度最佳鞋款,2022 年進行升級後,變得更優秀。

獲獎理由:極致的輕,極致的性能,速度訓練的絕佳利器。

獲獎理由:駕馭門檻低、使用壽命很長以及市售 999 的價格。
▍熱搜標籤:跑鞋、慢跑鞋、慢跑 鞋 推薦、慢跑鞋推薦、運動鞋 推薦、跑鞋 推薦
– End –